家长们会发现,某个时期的宝贝似乎对画画很感兴趣。家中四处都能看到孩子留下的「杰作」。墙上和沙发上都留下了涂鸦的痕迹,怎么说也说不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幼儿喜欢画画,是因为在做其他动作时他们都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但在画画的时候,随着他们手的移动,重一点,深深的一笔,轻一点,浅浅的一笔。他们惊奇于这样的发现,更对自己神奇的力量骄傲,于是乐此不疲,画点,画圈,涂抹。
这个现象就说明我们的孩子进入了幼儿的「涂鸦敏感期」。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绘画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而在儿童涂鸦期又细分了4个阶段:无序涂鸦——线形涂鸦/控制涂鸦——圆形涂鸦——涂鸦命名期。
1、无序涂鸦
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开始尝试握笔画画,还没有绘画的意识,只是随着肌肉的摆动画一些简单的线条,或者戳几个点,多用腕力。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在画无序的线条时,嘴巴里还哼出小曲呢,非常享受那个过程。
2、线形涂鸦/控制涂鸦
经过一段时间,孩子慢慢开始找到感觉,有了更好的控制肌肉的能力,开始重复地画一些线条。
3、圆形涂鸦
此阶段,孩子画出的图形不一定是我们成人定义上的圆形。先是开口的圆,慢慢地有了首尾相接的圆形。从简单慢慢到复杂,这一阶段孩子的抓握能力增强。
4、涂鸦命名期
孩子把动作与想象联系起来,从单纯的肌肉运动转向形象思维,是绘画能力的一大飞跃哦。如果孩子只是画了一个圆,但你问他,他能跟你讲这是一朵云,这朵云会干嘛干嘛……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看似漫无目的的涂抹,通常认为是抽象的、无法理解的,实则不然。教育专家认为,幼儿涂鸦虽然只是游戏,不需要高深的绘画技巧,但其中的内容却会透露出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
《小王子》中的第一个故事叙述的是:飞行员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他画了一只吞掉了大象的蛇,但是所有的大人都说这是一顶帽子,每遇到一个人他就要解释一次,他觉得无趣极了。大人们什么都不懂,却要孩子一遍又一遍的解释。
后来他又画了大象在蛇肚子里面的透视图来解释,大人们却说:“不要把心思放在这些蟒蛇图上面,而要把心思放在如何学好文化、地理、历史、算数上。”于是,飞行员放弃了成为一名画家的想法……
可见涂鸦不仅透露出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来看,还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画更是孩子集中注意力探索的过程,是对专注力培养的最好的方式。这个阶段的宝宝需要爸爸妈妈们的多多鼓励。
1、不用过早教孩子绘画技巧
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涂涂画画好了,没有必要一定要教给他正确的画法,或者非要他遵照大人的意愿来布局、着色、表达某些情节或者故事。
2、对孩子涂鸦给予积极回应
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热情地对孩子的作品给予回应。同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收集孩子的作品,将它们贴在卡纸上,并记录下孩子作画的时间,然后将其陈列于家中。这样做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同时增加涂鸦的热情,并且能有效地让家长知道孩子的成长轨迹。
3、鼓励孩子自由表达
我们可以更多地引导孩子自己来表达,使无意涂鸦过渡为有意绘画。成人要做的是在倾听孩子的涂鸦内容之后再给予赞许就可以啦!如此,涂鸦自然就成了开启孩子想象力之旅的游戏。
4、提供涂鸦的环境和材料
孙俪和邓超是这样做的,为了保护两个孩子的想象力,不惜牺牲墙壁。
家长可以选择一个固定地方让孩子进行涂鸦,可以是在黑板、墙面或者桌子上铺上大纸,对于刚接触涂鸦的孩子,纸张要大且相对厚一些。提供给孩子各种绘画材料,如水粉颜料、蜡笔、油画棒、水彩笔、印泥印章等,感受不同工具、不同力度使用后在纸上呈现出的不同效果,但要注意材料的安全性。
5、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如:看到红叶时,简单的赞美一句“这片红叶真漂亮,形状好像一个小巴掌!”。家长学会用孩子的眼光来欣赏,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顺势启发他去联想去思考,孩子会因为你的陪伴而变得更加乐于去发现。
6、创设多种手工活动
除了用画笔涂鸦,家长还可利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比如捏泥、撕纸、粘贴等活动,既激发孩子创造的兴趣,又能满足动手操作的乐趣。如蔬菜印画、团纸印花、撕贴雪花等,以多种形式来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丰富活动的形式。
涂鸦敏感期是孩子能力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阶段,家长要多多关注,鼓励孩子以兴趣培养的角度多多创作,为以后人生发展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