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思维是一种哲学思维。美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哲学教育。只不过它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在生命体验中感知美、发现美、探索美和创造美。
所以,美育和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
2017年,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破解现阶段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紧缺问题。
2020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在今年年底之前,教育部还将推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发布的到2022年将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这些政策旨在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中的体育和美育的短板,破解学校体育和美育面临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的难题,明确学校体育和美育在教育评价体系中所占的应有地位,全面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
美育和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道常识,更要真正懂得常识。这一过程,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情感积淀的过程。当情感积淀达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审美愉悦,这就是美育之结果。
4-12岁孩子处于大脑黄金发育期,思维活跃。接受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孩子艺术修养的培养,更是专注力,学习力,想象力的提成期。
美育是孩子教育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美育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部分,视觉、情感的审美能力更是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学习艺术,不一定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为了通过艺术对孩子的心理、情操、人格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审美教育。
通过开放、轻松的教学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变通力、精进力,从而为孩子在学习其它学科和后期的职业及人生产生正确的引导。
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刚需”学科教育线上线下遍地开花,美术培训依然已经成为中国家长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需求。
那么学习结果,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事情刚刚兴起时,市场都会呈现出多元化,不规范化的景象。
美术学习只是画画吗?答案是不仅仅是画画。美术教育,不仅在学校,还可以在美术馆,不仅要靠书本理论,还要靠实践熏染,不仅要碎片化时间的感受,还要系统性的认真学习。
美术教育不能缺乏情感的贯注。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美术教育,更多侧重于技能教育,而非情感教育。
很多人将美术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美术技能,而非认知美的能力。
这一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情感的贯注。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
美术教育若缺乏情感和趣味,则会成为一种纯知识或纯技能的教育,必定会背离美育的本质。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体机能,心理发育情况都是不同的,美育的教育也是一个长期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小孩子的肌肉发展水平决定了他到底可以完成多大尺寸图画纸的绘画,小孩子对颜色对色彩的不同感知,决定了绘画的色彩结构。
所以,美育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